微流控酶反应器是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小型化生物催化系统,通过在微米级通道(通常50–500 μm)中固定化酶,实现高通量、低耗、高精度的酶促反应。
适用于药物筛选、生物传感、单细胞分析等领域,尤其适合实验室研究和个性化医疗应用。
一、设备组成
1. 微流控芯片:
- 材质:PDMS(聚二甲基硅氧烷)、玻璃、PMMA(聚甲基丙烯酸甲酯)
- 结构:Y/T型混合通道、蛇形反应通道、酶固定化区域(如微柱阵列、多孔膜)
2. 流体驱动系统:注射泵/气压泵(精确控制流速,0.1–100 μL/min) 、微阀(用于流体切换)
3. 检测系统:光学检测(荧光显微镜、UV检测器)、电化学传感器(安培法检测产物)
4. 环境控制模块:芯片温控台(PID控制,精度±0.1℃)、pH微电极(集成于芯片内)
二、工作原理
1. 酶固定化:酶通过共价键(如硅烷化修饰)、物理吸附或微凝胶包埋固定在芯片通道内。
2. 底物进样:多路底物溶液经微泵注入,在通道中混合并流经酶固定化区域。
3. 催化反应:酶与底物在微尺度下高效接触,反应时间可控(ms–min级)。
4. 产物检测:反应液流出后,通过光学/电化学方法实时分析产物浓度。

三、核心优势
- 反应体积小(μL–nL级),节省试剂和酶用量、传质效率高(短扩散距离,快速混合)
- 精准温控(集成加热/冷却模块)
- 自动化集成(可与检测系统联用)
四、操作流程
1. 芯片预处理:等离子清洗(提高PDMS亲水性)→酶固定化(如流经修饰液活化表面)
2. 系统组装:连接微泵、检测设备和温控模块
3. 反应运行:设定流速(通常1–10 μL/min)和温度→通过显微镜或传感器监测反应进程
4. 数据分析:使用图像处理(如ImageJ)或电化学软件分析信号
五、维护保养
1. 日常维护:使用后立即用去离子水冲洗通道,防止堵塞、避免有机溶剂长时间接触PDMS芯片
2. 长期保存:干燥后充氮气密封存放、酶固定化芯片需4℃冷藏(加保护剂如甘油)
3. 故障处理:
- 气泡问题:采用脱气试剂或增加通道疏水性
- 酶活性下降:检查固定化稳定性,优化储存条件
